交易成本(購中):為什麼談判總要拖很久?

交易成本(購中):為什麼談判總要拖很久? @Esme hu的雲榕相映

1.協商成本:

商務談判的策略有很多種,

像是最終期限策略:「這個折扣就今天有效,明天就要更新報價表了,趕快簽字吧。」

像是戰略延遲策略:「這個問題我再想想,你著急的話,就做點讓步吧。」

像是大吃一驚策略:「你這要求也太離譜了,你這麼沒誠意,我沒辦法談了!」

像是不露面的人策略:「這個方案我做不要主,你在那方面再讓步一點,我比較好去說服老闆。」萬一談的不好,我至少可以用「老闆不同意,我有什麼辦法」來讓對方讓步。

像是有限授權策略:大家都談完了,另一方總監說:「我把協議拿回去給律師看,我的授權有限。」結果律師在協議的後面,加了一堆違約條款。越不信任,就越要把醜話說在前面

像是事後懲罰策略:在美國,你拿餐廳服務員手寫的收條,就能到公司報銷,那我自己手寫一張去報銷不就行了嗎?

在德國,自己買地鐵票,自己進地鐵站,沒有人工檢票,也沒有自動門,沒票其實也能進。

美國和德國的公司有審計或是督察,一旦發現你做假帳或逃票,就會有嚴重的懲罰。

1.付款成本

兩家公司第一次合作,雙方都不信任,都不願意先打錢或先發貨。這時候信用證就可以降低付款成本。銀行會買家開出證明,跟賣家說:「我們已經凍結了他一千萬資金,可以把貨發過來了,這邊確認收貨後,就會把錢打給你。」

你在淘寶上下單付款,錢會打到支付寶的臨時帳戶,支付寶通知賣家「可以發貨了」,賣家才會發貨,買家確認收貨之後,點擊確認收穫,錢才會自動轉給賣家。」


延伸閱讀